栏目

院士讲座

专家风采 | 何满潮院士:科学、艺术与人生

2024-09-05

专家风采 | 何满潮院士:科学、艺术与人生

☞祝贺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在沪成功召开!


7月4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何满潮先生做客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的“传道经纬:科学家的故事”,讲述“科学、艺术与人生”。何满潮院士讲述了隧道工程中的科学艺术融合之美,讨论能源开采的技术突破和地震及深地“钢琴”计划,并分享科研工作中人生价值追求的心得体会。


专家风采 | 何满潮院士:科学、艺术与人生

图 讲座后何满潮院士与现场观众合影


隧道工程:科学艺术融合之美

隧道工程是地质历史的画卷,钻头的改进凸显了人力工程的智慧。其中涉及的关键科学技术是隧道开挖补偿法。该方法可以总结为三个原理:首先,所有的破坏均由开挖引起;其次,开挖会产生三个效应,分别为三轴状态变为单轴状态、径向应力为零、切向应力集中;最后,由于破坏发生在开挖一段时间之后,因此需要在没有产生破坏的时间内实施补偿措施,迅速消除三个开挖效应,充分发挥围岩的三轴强度和调动深部围岩强度,有效控制破坏,达到工程稳定状态。

何院士用三张图讲解了三个效应的补偿机制,即径向应力不为零,岩石强度由二维变成三维,浅部岩石由单轴变为三轴的强度,调动深部岩石,与浅部的岩石共同连接,以保护整个隧道的安全。对于第三个效应,使切向应力集中程度降低。如此便实现了开挖的补偿。


专家风采 | 何满潮院士:科学、艺术与人生

图 隧道开挖补偿法原理示意图


对于开挖补偿的力学机制,可以用摩尔圆来解释,其原理是避免强度线与破坏包络线相交。在应力还未达到破坏包络线的时候,需要进行补偿,在补偿后,两线不相交,便保证了安全。


专家风采 | 何满潮院士:科学、艺术与人生

图 四节棍圆周运动示意图


何院士用一个艺术图案解释这一现象。图案是四节棍的每一个节点做圆周运动形成。在研究破坏时,同样也与圆有关系。从这个例子中,何院士表示,科学是有艺术美感的,科学和艺术总是融合在一起,两者融合之美值得体会。


科学人生的价值之美

在早年,何院士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受到启发,对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产生了兴趣。上个世纪下半叶到本世纪初,整个社会运行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介入使产生剩余价值学说的因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除了工人的劳动之外,科学技术也会产生剩余价值。为证明这一理论,何院士提出,在极端的情况下,如果将工人的劳动转化为机器劳动,这样就使得所有的剩余价值都实现由科学技术创造。在资本主义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了剩余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其社会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正在赶超,因此国家进行科技创新是深刻且必要的。

在这样的推论中,可以看出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美好愿景,而这个美好蓝图,是由科技进步支撑的。同理,放置于学校科研工作的视域下,学生需要学习老师的科研方法,培养创新性的思路,以创造剩余价值,为社会做贡献。


专家风采 | 何满潮院士:科学、艺术与人生

图 人生价值模型示意图


在此基础上,何院士团队创造性地建立了人生的价值模型。对于一个普通劳动者,在生命开始之初是作为一个社会资源的消耗者存在的,但在工作之后,便由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当生产大于消耗时,便产生了剩余价值,可为社会做出贡献。对于一个大学生或者是研究生,因为学习时间较长,消耗的社会资源更大,消耗和生产所匹配的零点出现得更晚,但是到了生命结束的时期,其创造的技术仍然可以创造社会价值,并在一定时间后逐渐消减。对于一个杰出科学家,即使在生命结束的时期,其社会影响力仍然可以保持很长的时间。因此,国家重视研究生培育的重要使命,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让国家更加强盛。


能源开采与花瓣现象

英国的煤炭开采方法会造成深层次与浅层次的岩土破坏,从而造成花瓣现象。致灾破坏现象产生的时候,一定会出现花瓣现象,即花瓣定律。学界先后证明了花瓣现象出现的充分性和必要性,而更重要的是如何消除这一现象。


专家风采 | 何满潮院士:科学、艺术与人生

图 英国采矿法中的花瓣现象


在煤矿开采时,会出现冒落带、裂隙带、弯曲下沉带,造成地表台阶下沉,可用损伤不变量方程来描述这一现象。沉降损伤、裂隙损伤和碎胀程度三个损伤变量分别与煤的开采量相除,得到三个系数k1、k2和k3,三者加起来是不变的,恒等于1,因此构成了损伤不变量方程。对于英国的采矿法,方程中的沉降损伤是已知的,而裂隙损伤和碎胀程度是未知的,一个方程两个变量,因此方程是无解的。先前20年,国内外采矿出现事故较多,原因多为采矿方法存在风险,但是如今损伤不变量方程得以解开,采矿事故逐渐减少。

在此基础上,何院士介绍了解开损伤不变量方程的方法。在方程中,令k3等于1,其物理意义是产生的碎胀体积等于采矿的体积;k2和k1等于零,意味着深层破坏和浅层破坏消除,在方法上是生态保护的。在此原理之上,形成了110 / N00采矿方程。

破坏性的爆破往往产生玫瑰花图纹,称为玫瑰花现象。而通过建设性的爆破,可以使玫瑰花形的裂缝转变为单一裂缝。110工法是消除花瓣现象后的开采新方法,可以将煤矿采出率提高约15%,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N00工法则是更好的采煤方法,是煤矿开采技术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与升级,可以将煤矿采出率提高40%-45%,其研究成果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自2009年110工法实施以来,死亡人数显著下降,给我国采矿事业带来了高效与安全。


地震与深地“钢琴”计划

对于活动断层的监测,始于美国。1985年,美国在Parkfield建立跨断层监测科学实验场,实验场建成后,Parkfield地区发生了4次地震,都未能测出和预报。为此,美国科学家发表文章“地震不可预报”,其观点在地震界产生很大影响。美国跨断层测量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其监测的形变、位移、地磁等参数,是产生地震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想准确的预测预报,必须找出充分必要条件同时满足的可测参数,符合牛顿第二定律。

基于此问题,何院士团队建立了双体灾变力学模型,通过力学的推导,建立牛顿力集度和位移-时间方程,测算地震的加速度,进而测算位移和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滑坡物理模型实验和地震物理模型实验,建立跨断层牛顿力变化为主体的综合测量系统,由此产生不同类型的深地“钢琴”系统。这套系统运用于现场实测验证,在跨滑面牛顿力现场测量(823点)中,布点内14次滑坡均成功预报,破解了滑坡短临预报的科学难题,也为地震预报提供了思路。

此外,国际上也建立了国际对比研究计划项目ICRP2022 “面向地震预测的跨断层牛顿力测量”,致力于完成钢琴材料研究的内容。国家层面,获批面向地震预测的111引智基地“面向地震预测的跨断层测量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计划。



结 语


1. 现象是复杂的,其本质往往简单。现象和艺术关联,科学则与本质关联。

2. 能源开采中花瓣的出现是致灾的条件,其必要性被Fatou证明,其充分性被Qiao证明,上述构成了新采法的理论基础。

3. 探测地震的深地“钢琴”计划,也许在不久将来能够揭开地震预报的面纱。


专家风采 | 何满潮院士:科学、艺术与人生

☞IBTC2024精彩报告分享 | 何满潮院士:极端环境下隧道工程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岩体力学是研究岩体力学性状的一门理论科学,同时也是应用科学。岩体力学的研究可以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其应用成果是地质灾害防治和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何院士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事业中,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何院士在分享前沿科技成果的同时,勉励青年同学肩负国家使命、追求崇高人生价值,使与会的老师、同学受益匪浅,为当代青年学子树立了卓越的榜样。


院士简介

何满潮院士是矿山工程岩体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阿根廷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矿业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副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矿业知识产权联盟理事长、开放科学促进联合体理事长、中国矿业科学协同创新联盟理事长,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科学成就奖(2019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17年)、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2016年)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4年)获得者。

何院士主要从事矿山岩体大变形灾害控制理论和技术研究。提出了“缓变型”和“突变型”大变形灾害的理论体系,研发了多套大变形灾害机理实验系统,创建了深部岩体力学实验室。形成了无煤柱自成巷110/N00工法技术体系,引领了矿业科学技术第三次革命。提出了具有NPR(负泊松比)效应的恒阻大变形锚杆(索)的理念,通过实验定型了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恒阻大变形锚杆(索)序列产品,成功应用于工程实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专利金奖2项,ISRM技术发明奖1项。


本文转载自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山西惠丰特种汽车有限公司
莱芜钢铁集团莱芜矿业有限公司
加入微信群
关注绿色智能矿业平台
关注矿冶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