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2-21 浏览次数:4724
2月15日,在涪陵区百胜镇张家湾智慧矿山信息指挥中心,整面墙的液晶屏前摆放着一排电脑,摄像头监测着各个工作场所。大屏幕不时闪烁,矿区人员的实时位置、边坡的稳定情况、整体环境的气体、风向等数据一览无余。
“以前非煤矿山的开采缺乏系统思维和整体规划,一些企业‘一顿操作猛如虎’赚到钱就走了,留给政府和老百姓一个个烂摊子,破坏了土地不说,严重的还造成了山地滑坡等地质灾害。”市应急局非煤矿山安全监督管理处处长周相松介绍,3年来,重庆部分区县试点探索“全生命周期安全绿色智慧矿山”,即将在全市推广。
“全生命周期安全绿色智慧矿山”旨在改变行业粗放式发展,提供了哪些经验与启示?
“一张网”统管
不仅安全还降了20%成本
在指挥中心内,工作人员吕明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扯着喉咙拿着对讲机大吼。“现在通过系统可以实现智能调度。”吕明指向了大屏幕。画面里大卡车显得十分“聪明”,自己会去寻找排队最少的坑位。
让大卡车“耳聪目明”的是联网的智能调度系统。“大卡车块头大,后面的车根本看不到前面的排队情况,很容易造成堵塞,靠得太近还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吕明介绍,指挥中心的画面,卡车司机也能看到,可以提前寻找最佳位置。
支撑智能调度系统的则是分布在矿山的大大小小600多个摄像头,不仅仅是监测,还拥有AI识别和预警功能。
“你看,大屏幕上有一个红色区域,那是高压配电室等高危区域,不能随便进入。只要有人靠近,系统会自动报警。”吕明作为一线管理人员,在与同行交流后认为,工人安全意识薄弱是矿山安全生产最大的一块短板,AI功能的摄像头能及时防范遏制违规行为。
“把视频、监控、管理等系统汇成一张智能大网,延伸到非煤矿山的每一个角落,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该矿山由重庆恒昇大业建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该公司负责人吕剑介绍,智能系统“一网统管”后,不仅生产成本较以往降低了20%,最重要的是实现了协同管理,让企业各部门不再各自为政,“安全”理念贯穿在矿山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生产运营的全生命周期中。
矿坑弃土
“变身”生态农田
在距离矿山不远处,挖掘后留下的矿坑蓄起了水,变成了连片、平坦规整的高标准农田,种上了水稻。
“如何处置矿渣和弃土一直是困扰政府与企业的棘手问题。以往开采表土后,主要堆放在排土场或者尾矿库,随着工程量的增加,矿渣和弃土越堆越高,还容易引发泥石流。”周相松称。
“对企业而言,弃土矿渣经济价值低,运输成本还不低。”吕剑介绍,“之前听说重庆交通大学研发了‘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我们也向高校问计,希望专家学者给我们支招。”
近年来,市应急管理局牵头,矿山企业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发出矿山生态重塑技术,让矿坑弃土“变身”生态良田。
“涉及的技术比较复杂,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改进。”吕剑仅以防漏水举例,企业在矿山废渣填平土地的基础上,铺设了20厘米厚的混凝土层、5厘米厚的黏土层和防渗毯,最后形成了30厘米厚的黏土层、30厘米厚的犁底层、以及50厘米厚的耕作层土壤。
目前,该矿山已打造了200余亩示范良田,预计未来10年可打造约7300亩农田。
2025年非煤矿山
安全管理信息化率达100%
“直接采掘天然资源,资源利用率低,开采完后满目疮痍对环境造成极大影响。”周相松表示,建设“全生命周期安全绿色智慧非煤矿山”本质上是以“安全”“绿色”“智慧”为核心理念,逐步实现传统矿山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最大限度减少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日前,市政府已发布《关于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打造全生命周期安全绿色智慧非煤矿山”,力争到2025年,实现非煤矿山开采、铲装、运输、通风等主要作业工序机械化率达到100%,安全管理信息化率达到100%的目标。
下一步,全市将推进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非煤矿山安全领域创新应用,推动非煤矿山机械化减人、智能化换人,加快非煤矿山安全管理信息化和重点岗位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同时,全市也将加快落实非煤矿山智能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的财政、税收、信贷等扶持政策,对企业购置并使用《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18年版)》中的专用设备,可以按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抵免当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