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4-01 浏览次数:2298
3月27日,我国首台百吨级氢燃料电池与锂电池混合动力矿用自卸车已安全稳定重载运行145天,即将进行下一步调试阶段。
作为露天煤矿的“蓝精灵”,该车以氢燃料为主要动力,与同级别燃油自卸车相比全年可以降低碳排放约1700吨。行驶在矿山煤海深处,靛蓝色身影灵活穿梭,与碧绿草原交相呼应,相得益彰。
如果阅读过《平凡的世界》,大家可能对“大牙湾煤矿”并不陌生。不过与路遥笔下场景不同的是,如今的煤矿已经以“智慧”为内核、“无人”为突破、“绿色”为基底、“零碳”为目标。近日,记者来到了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所属南露天煤矿,体验真实的采煤工作场景。
“智”字当先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随车向矿山深处驶去,身边的设备逐渐密集起来,记者也来到了采煤作业区,横亘在煤层前、带有巨型铲斗的是挖掘机,旁边的一个庞然大物则是自卸车。记者惊讶地发现这个作业面的两台“大家伙”竟然没有人在操作!随着智能化建设的持续推进,采煤工作目前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拥有27年工作经验的挖掘机司机王永胜更有发言权。
“1997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整个工作面都需要人工现场操作;2022年,内蒙古公司一体联动推进无人矿山建设,完成挖掘机远程控制设备技术升级,与自卸车无人驾驶配合,由原来的有人作业,再到现在的‘无人’操作,我们已经有了智慧矿山无人采掘运输工作面”王永胜表示。
百吨级无人驾驶自卸车与挖掘机远程控制项目进行协同交互作业(张永越 摄)
诚如他所说,多年来,南露天煤矿大力释放高新技术的创新潜能,加强5G、AI等新兴技术与矿山建设的深度覆盖与融合。依托5G平台,该矿实现煤炭采掘环节的远程遥控作业,无人驾驶自卸车也已初步实现装载、运输、卸载全流程无人编组作业。
“曾经我们干活儿只敢穿工服,现在引进了5G技术,我们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操作设备,白衬衫都穿上了。”“那些创新技术引入我们矿山后,有的甚至解放了工人的双手,现在这样充满科技感的矿山是我们以前不敢想象的”来自南露天煤矿的一线职工说。
创新成果不仅惠及采掘运输,煤仓清理机器人在疏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作业方式,全程无需人工自动运行;输煤系统无人值守技术实现了煤炭从胶带运输到装车外运全过程的无人化、智能化一体运行……5G技术的应用已经在矿山厂区蔚然成风,曾经传统的生产环节如今已迸发出强劲的科技活力。
向“质”而行智慧成果联合释放动能
经过了采掘面的见闻,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了煤矿的“实际采煤主战场”——智慧矿山综合管控平台。
南露天煤矿员工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进行调度工作(张永越 摄)
”智慧矿山综合管控平台的主要工作是将海量生产运行数据汇聚整合,统一规范,打破‘数据壁垒’‘信息孤岛’,缩短管理链条,实现全业务联动、全状态监视、全数据溯源。“南露天煤矿总工程师王博向记者表示。
应当说,智慧矿山综合管控平台就仿佛整个煤矿的大脑神经中枢,在这里发出的各种指令从根本上保障着整座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记者注意到,在中心内的大屏正显示着电铲远程控制和无人驾驶情况,它实时更新着各种监控画面及数据,从多个角度反映煤矿的实时生产态势,工作人员则可以通过在电脑上操作,实现远程控制,坐在办公室里采煤的愿望,在这里成为现实。
“我们以打造行业一流矿山‘指挥中枢’系统为引领,多方协调、穿针引线,全速推进智慧矿山综合管控平台的建设,贯穿各工艺环节,完成19个应用系统功能的全部开发,将现有智慧化项目‘织线成网’,形成一套有机融合、有效协同的矿山生产链条,有效提高了各项目间的配合效率。”王博向记者介绍道。
突破“桎”梏高寒地区绽放科技之花
南露天煤矿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霍林郭勒市,全年无霜期仅有3个月,全年最低极端气温达到零下37.2摄氏度,这样的低温,不仅使燃油车面临巨大挑战,对依靠电池的新能源车来说,低温导致的极速掉电也是待解难题。
南露天煤矿自卸车司机正在进行百吨级纯电动交流传动矿用自卸车充电作业(吴博萱 摄)
记者了解到,南露天煤矿成功引进20台60吨级换电矿卡,并配套建设了蒙东地区首座应用于矿山运输设备的顶部吊装式60吨级电动宽体矿卡换电站,最快可实现5分钟极速换电,同时配套排土场5兆瓦光伏系统为换电站进行供电,单次换电作业运行里程可达35.41km。
工作人员还向我们介绍,世界首台120吨级纯电动交流传动矿用电动轮自卸车成功交付使用后,创下了百吨级矿用自卸车电能替代先河,单车设计减排能力超1100吨/年,运行一年的减排效益相当于21亩原始森林一年的固碳量。
南露天煤矿的“智慧、无人、绿色、零碳”建设进程,也成为近年来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聚焦智能化转型的缩影。
据了解,近年来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所属5个露天煤矿始终坚持创新引领,以自身发展实际为根本,均在露天矿智能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实践,先后获国家“质量标准化特优级矿井”“现代化露天煤矿”“高产高效煤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对推动煤炭行业智能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来源:中国煤炭报